农村文化遗产如何更好传承下去?——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分会场活动侧记
“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重音仍在黄土高原上回荡。80多年后的10月30日,延安文艺纪念馆迎来一群特殊的嘉宾,他们有的是农民诗人和非遗传承人,也有的是基层干部和大学教授,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在延安参加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分会场活动,共同探讨如何更好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培育文明乡风。
农村文化遗产,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村落、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乡土技艺、民俗活动)两大类别。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认定8155个传统村落,73%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布于乡村。农业农村部在会上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七批共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是身体,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灵魂,而村民的记忆和口述史是连接这两者的纽带,这两者是有机的整体,需要打通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鞠熙长期扎根北京乡村做农村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近年来,她带领团队完成了200多个村落6000多条文化遗产数据的研究。
但鞠熙也提醒,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和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结合起来,在她看来,今天中国的遗产知识和话语体系主要产生于西方的文化语境,未来我们自主的知识体系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风土”“山水”等天人合一理念相结合。
保护农村文化遗产,摸清家底是第一步。
宝鸡市政府副市长樊艺文表示,近年来,宝鸡立足当地乡村特色、农业资源和历史文化,对传统技艺、村落习俗、祭祀礼仪、节庆节气等开展全面普查,记录非遗线索2720条,对名称、分布、历史渊源、传承谱系以及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立非遗项目数据库400余个。
如何让农村文化遗产更好地走进当下生活?广东“以道兴村”的经验或可借鉴。
南粤古驿道是古代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介绍,2016年至今,广东省开展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以文物主题游径串联乡村遗产、促进乡村振兴。现在,古驿道主题游径不断“上新”,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也成为国际知名赛事品牌。
丰富的活动为乡村带来持续的人流,改善了乡亲们的生计,村民不用外出务工也能过上好日子,这也激发了村民保护农村文化遗产的主体性。比如,西京古道沿线的村民,自发地恢复了养护古道的“石阶除道”民俗,保证古驿道的日常修葺及维护。
产业价值共享激发向善民风的实践不止广东。腾冲市委宣传部部长景浩宇表示,腾冲通过培育发展 “腾冲饵丝”“腾药”等特色品牌,打造“大地茶海”等乡村旅游景区,产业发展有效减少了外出务工导致的人口流失和乡村“空心化”问题,同时,合作社、协会等的发展让村民在共同创业、共享收益的过程中,形成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激发了建设家乡的内生动力。
文艺也在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陕西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延安市非遗项目洛川面花代表性传承人雷小梅就将洛川苹果、洛川蹩鼓等家乡元素融入面花创作,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同时为残疾人、下岗职工提供免费培训,累计使360多人实现脱贫就业,让非遗面花成为带动乡亲们富起来的“黄金花”。
“农村不缺人才,缺的是有人搭台子、给机会。”曾在深圳当记者、后来扎根农村文化工作11年的山东省诸城市臧克家纪念馆馆长王少红表示,他们抓文明乡风就是从小切口入手,老百姓喜欢看啥、需要啥,他们就提供啥,例如说在臧克家的家乡臧家庄,他们把臧克家故居打理好,开展红色文化宣讲、诗歌朗诵会,让村里的老人给孩子讲过去的故事,让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记者刘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