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各项赛事接近尾声,运动员们在赛场上挥洒汗水书写拼搏传奇,观众们在看台上用文明举止展现城市温度,赛场内外,一幕幕精彩对决与温情瞬间,文明观赛的风尚为全运赛场注入温暖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体育赛事的精彩绽放,离不开文明土壤的滋养。文明观赛不仅是赛事顺利进行的保障,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赛场上,东莞男篮成年组决赛中,主队得分时掌声雷动,对手进球时也有敬意相随,体现了细节处的文明自觉;香港赛区观众用纸质手幅替代噪音充气棒;U20男足决赛广东队输掉点球大战屈居亚军后,球迷仍高歌鼓励,还为夺冠的湖北队送上掌声,传递着跨越胜负的情感共鸣。文明观赛不只是“不喧哗”,更是对规则的敬畏、对对手的尊重、对技艺的欣赏。
文明观赛蔚然成风绝非偶然,而是用巧思、匠心与温情共同培育的结果。广东赛区推出普通话与粤语双语宣传视频,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萌态出镜,用童趣化表达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香港赛区依托大型赛事组织经验,发布中英双语观赛指引,组建礼仪引导队提供专业服务,尽显文明素养的深厚积淀。澳门赛区发布《文明观赛倡议书》,志愿者们经历了从2024年开始的多轮理论培训与实地演练,确保服务无缝衔接。此外,自发的民间力量同样功不可没,如东莞球迷联盟长期培育理性球迷文化,让热爱不跑偏。这些举措既丰富了观赛内涵,也让人文精神在赛事中自然流淌,共同织就了一张立体暖心的文明保障网,让观众能够在和谐友善的环境中享受比赛。
赛场上的文明微光,从来都不会只停留在看台之上。当越来越多人习得“该燃则燃、该静则静”的分寸感,读懂“尊重对手、包容遗憾”的胸怀,文明之风便会悄悄融入公众日常的一言一行,滋养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在全社会形成文明新风尚。更深层次看,这场盛会更是一座文明的桥梁,粤港澳三地观众在同一片看台下感受文明、践行文明,让“大湾区一家亲”的暖意在每一次掌声、每一份包容中愈发浓厚,不仅促进了三地人心相通,更提升了大湾区的整体形象与竞争力。
全运会的精彩仍在继续,文明观赛没有终场哨。对每一位观众而言,观赛前不妨花点时间“备课”,了解不同项目的观赛礼仪,观赛中把握分寸,让喝彩不添乱、热情不越界,让文明成为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对赛事组织方而言,可将十五运中双语指引、DJ引导等成熟的文明引导方式固化下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让观众更加感受到文明观赛的价值。对社会而言,不妨放大十五运文明观赛的示范效应,让赛场内外的文明故事广为传播,让每一场赛事都成为培育文明的舞台,让文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基因。
体育因文明而更有温度,文明因体育而更具活力。从岭南大地到香江之畔,从濠江之滨到珠江两岸,“十五运会”不仅是一场竞技的较量,更是一次文明的洗礼。当文明观赛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尚,体育精神将在每一次掌声与喝彩中得以传承与发扬,城市也将在文明的滋养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朝阳门工作室 陈长)
